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09-24 00:13:10
三国演义读后感【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推荐】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演义读后感1

“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仔细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说忠诚: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该是帮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表现更为完美,应该是:结束战乱,统一国家。

反过来看看诸葛亮他做了什么,刘备的规划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如果诸葛亮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篡权,并帮助刘禅成为一位英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虽然没有篡权,但他既没有帮助刘禅统一天下;更没有把刘禅培养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智慧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罢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个百八十年,但诸葛亮是一位国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如何调动整个国家的聪明才智,让大家共同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他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得不到机会;可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培养人才这件事,以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样。结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蜀国的灭亡,诸葛亮这位所谓的贤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是被无限夸大、吹捧起来的完美先生,像神话人物一样当故事看看就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罗贯中写的,在这本书中,许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和品质,让我记忆深刻。读刘备三顾茅庐,让人懂得谦逊谦卑。

话说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初入茅庐和没有受到孔明的任何欢迎,把他们拒之门外。刘玄德没有任何的抱怨,而是抱着诚恳的态度,可张飞的火爆脾气上来了,正要找孔明算账,经刘备劝说,张飞才平息怒火。没过多久,大雪覆盖了茅庐,孔明在茅庐中看书唱歌,过了几天,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想请孔明出山,刘备是抱着谦虚的态度来的,而张飞不打一处来,可因刘备,关羽劝导,也忍住了,结果等了一天,无功而返,第三次,当刘备、关羽、张飞又来到茅庐时,孔明答应见面。于是,孔明与刘备交谈,孔明对刘备的仁心仁义和诚心诚意深受感动,而刘备为自己得到一个谋士而高兴不已。两个人相见恨晚,谈了甚久。

读的卢救主,让我明白动物对人的友爱,明白世界并非只有人类生存,动物和人可以做到天然融合。话说当日,刘备初遇的卢,那可是非常精彩,刘备抚摸的卢的鬃毛,心生喜爱,后来刘备来到荆州,将的卢作为见面礼,送给刘荆州,刘荆州某日正要试骑,身边有一谋士,发现的卢眼边有泪槽,会防主。刘荆州不敢骑,后有还给刘玄德刘荆州听谋士一言,刘备不除,必有后患,于是派此谋士暗杀刘备,在宴会上,每个人忙着给赵云敬酒,刘备一熟友提醒他有人暗杀他,于是,刘备骑着马一路逃跑,那谋士的部队穷追不舍,谁知在刘备面前是一条河,刘备要想保命,除非过河到对面的山峰,这山谷谋士的部队来到河边,派人往河中捉刘备,刘备愈往前走,身体愈接近于水,没多久,玄德公高呼:“的卢你果真防主啊。”说完,淹没在河里,没过多久,的卢一飞冲天,刘备得救了。逃了谋士的追杀,然后骑着的卢来到村庄,见放牛郎,与司马徽。

读‘托刀计’看关羽显智谋。老将黄忠是长沙太守的手下,但因不满太守的所作所为,并屡屡告病在家。没过多久,刘备进军长沙,太守慌乱,急忙派黄忠抗敌,在阵前,关羽与黄忠大战了好几回合,关羽并未讨了任何便宜,过了一天,又来对敌,使用托刀计。眼看黄忠落马,关羽却没有杀他,既此,黄忠对关羽很是佩服,后因诸葛亮用计,将老将黄忠收服。

读《三国演义》让人不禁心血澎湃,使自己好像也变成英雄的感觉,充满了侠肝义胆的气魄。

三国演义读后感3

历史是死的,没有多少人会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感兴趣,惟有在历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历史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那么它才会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三国演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三国是一段纷争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在中国历史中,可它却成广大民众茶余饭后喜爱谈论的话题,这主要归功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罗贯中曾云游四海,网罗天下对三国的民族记忆,这种记忆其实受到人们对历史的改编,融合人们的爱狠情仇,包含人们的真是理想,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国演义》中,神化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武圣关羽,另一位是诸葛亮。

关羽有着“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健朗体魄,又有将义气看成是比生命比战争胜负更重要的事。这俨然是一个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出现。关羽“温酒斩华雄”估计是人们最喜爱的篇目,位居弓马手,武艺擎天地,温酒未凉而取强敌首级,转瞬之间,数行之言而关羽武艺,气质,威严全显,怎能不让人惊叹。后来关羽被孙权,吕蒙等人设计杀害,其灵魂附身吕蒙痛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我否!我来汉寿亭侯关云长也”让孙权魂不附体。吕蒙七窍流血而死。这样的死后复仇怎不让人惊叹,让人大呼痛快!因此,关羽正在小说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诸葛亮又是一个典型,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锦囊杀魏延等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是都发生过,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体现诸葛亮智的,当他们都体现当时人们希望当朝统治者任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认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东发生战争,希望请和于曹魏,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谈中,不经意间默诵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赋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大 ……此处隐藏8733个字……一股凉风扑面而过。不一会儿,桌上多了一根点燃的蜡烛。在摇曳的烛光中,我发现我的对面坐着一个人。

手执羽扇,头裹素巾,坐在一张木制花椅上,犹如仙人一般。我立即明白过来,便走上前去。

“前辈,”我开口了:“我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决走出茅庐辅助刘备呢?”

他一点也不迟疑,甚至用一种愉快的口气回答道:“先帝乃一守信讲义之人,心胸宽广,有王者风范。能够放下身份来请教我,已是很难得了。而我受他三顾之恩,又岂有不助他一臂之力的道理呢?”

“那,你既然为其效力,在华容道时,你应派其他将领埋伏于此,将败将曹操一举歼灭才对呀。”我说。他听了,笑一下,接着说道:“我若在此时将曹操一举歼灭,那曹操的后方一定大乱,使百姓又遭受战乱之苦。而关将军在此前,曾受恩于曹操,故我送关将军一顺水人情,借他之手,放了曹操。于敌于我,都是有利的。”

我沉思了片刻,又问了一句:“那你有没有料到,日后的蜀国会被灭掉呢?”听了这个问题,我竟发现他的脸上不再有愉快的光辉,取而代之的是不尽的惋惜。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天意弄人。先主创下的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我也很痛心啊!可是,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在受先主拜访之前就已猜到会有这样的结局。”

我很惊讶,他却丝毫未停顿:“先主的实力在当时是很弱小的。虽然后来有所发展,但实际上,力量根本无法同魏国相抗衡。魏国接受了汉的领地、兵力,大小诸侯多听命于他,这是我们所不及的。”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后主实在令人失望。他的所作所为根本无法同先主相提并论。这两点原因,是蜀被灭的根本原因。这不是我一个人能改变的。我曾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我点了点头,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历史永远是向前发展的,它不会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

他见我沉思,便又补充了几句:“其实,历史的车轮不停地转动,没有谁能够阻止车轮前进或是改变它的运动方向。在这个世界上,历史是唯一不能改变的。”

我知道,没有人能够改变昨天的故事。

又是一阵凉风吹过,蜡烛灭了。他,走了。

昨天过去了,是不能改变的。那么今天呢,是否能改变?

静静地,我深思着……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感受经典魅力,体会百味人生。瞧,同学们,这就是我最喜欢,并要向大家推荐的一本好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这部书中,作者罗贯中以开阔的笔触,全景式的展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文中的许多精彩故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千里走单骑”、“青梅煮酒论英雄”等至今仍广为传颂,脍炙人口。

在讲述了无数精彩故事的同时,作者还在文中为我们阐释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乱世枭雄曹操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赢得了“天时”之利,终成一代霸业;西蜀帝王刘备忠义仁爱,德行天下,靠“人和”赢得麾下五虎上将以及“卧龙”、“凤雏”等众多人才的忠心辅佐,亦成就一代伟业;而东吴霸主孙权据长江之险,继父兄基业,纵横捭闾,知人善任,终以“地利”之险而三分天下。相较而言,四世三公的袁绍因繁礼多疑,勇冠三军的吕布因见利忘义,虽曾一度走上前台,但最终没也能成为历史的主角。一部《三国》告诉我们,作人要忠义贤德,做事要扬长避短才会取得成功。

此外,《三国演义》的魅力还在于它为我们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如仁德贤良的刘备,狡诈奸雄的曹操,神机妙算的孔明,忠肝义胆的关羽等等,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然,谈到这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首推还是被誉为“一身都是胆”的常胜将军——常山赵子龙。这是一个在罗贯中笔下几乎没有缺点的完美人物。论忠,他在当阳长坂,单骑救主,在浩淼长江,只身截阿斗,舍生忘死,尽忠职守;论勇,他汝南单骑挑高览,长坂坡杀的七进七出,即便年过七旬,依然在凤鸣山连挑曹魏西凉大将韩德父子五人,可谓勇冠三军;论智,无论是在箕谷的置疑兵退敌,还是在刘备破坏孙刘联盟时的进尽忠言,都体现了其高超的军事素养与开阔的政治胸怀;论仁,在平定益州,刘备准备分封行赏时,又是赵云提出了勿损民财,毋伤民心的建议,为蜀汉的百姓安居乐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总之,常山赵子龙的形象已成为我心目中完美偶像的化身。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一部《三国》,却写尽春秋。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明代杨慎的一首《临江仙》去体味《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历史画卷和人生哲理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三国演义》记叙了东汉末年至西汉之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个军事集团,为了独霸天下以至沙场厮杀的战乱时期。其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独霸一方、窥伺天下的乱世枭雄;解民倒悬、广施仁政的一代义主;横刀立马、勇猛绝伦的威猛大将;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军师谋士……然而,在这个人才云集的时代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赤胆忠诚的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写照;“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追随刘备;应对东吴的盛邀,他断然拒绝;白帝托孤,他全心全意辅佐刘禅;他“六出祁山”,只是为了兴复汉室;上表《出师表》,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诸葛亮的忠诚深深打动了我,令我敬佩不已。

从古至今,忠诚一向受到人们的敬仰。屈原的投江自尽,以身殉国,是忠诚;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主,一身胆也,是忠诚;魏征敢于直言,向李世民进谏两百多次,是忠诚;岳飞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忠诚是一种美德,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歌颂它,传扬它!

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因为忠诚,他先身士卒;因为忠诚,他不怕牺牲;因为忠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忠诚,他把自我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国家!虽然仅有平凡的工作,但他却家喻户晓,受到全国人民的敬仰,就是因为忠诚。有了对国家的忠诚,他才用尽一生精力研究‘‘两弹’’,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忠诚对人们成就一番事业,也是十分重要的。

此刻的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多了,像金钱、权力、名誉等利益,深深诱惑着人们。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从而不择手段到达目的,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有利可图,就将忠诚抛之脑后。这样的人,往往只能享受一时的利益,最终的下场都是身败名裂。

忠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逝的时光,社会改变,渐渐销蚀了忠诚的光芒。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腾飞的的重任,我们要时刻提醒自我,不能违背忠诚,要使忠诚永放光芒。

忠诚,是青春冲刺的诺言,是生命履行的职责,是安身立业的根本,更是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质。让我们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忠于学业、事业的人,一个忠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